邀约碉楼——一次世界文化遗产的行走与五人作品展

展览名称:邀约碉楼——一次世界文化遗产的行走与五人作品展
展览时间:2015年4月16日至26日
展览地点: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号厅、2号厅
主办:广州美术学院
协办:广州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
承办: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
展览策划:王见
参展艺术家:张福华、李喻军、杨小桦、陈舒舒、丁松坚
展览项目负责:李铁军
特邀活动统筹:关维
艺术活动成员:张福华、李喻军、杨小桦、陈舒舒、丁松坚、王雪、李铁军、陈文苑、蔡雨桐、卢跃飞、张骥、陈华辉
影像记录:刘三健、吴伟烨,廖灿、夏圳锴、孙枭等及其团队成员
展览项目成员:吴文洁、陈华辉、温萍萍、薛燕、梁小红、杜倩盈、林朝阳
设计:李喻军、陈华辉
新闻发言:张福华
策 展 人 语
王 见
什么叫“别开生面”?
从“邀约碉楼”之展览可见一斑。还可以借毛泽东同志的话点题——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,为了一个共同的“艺术”目标,走到一起来了。当然我要稍加改动,把“革命”目标换成“艺术”目标,这个共同的艺术目标就是“碉楼”。
请看:“五湖四海”之师生齐聚开平,安营丁村,用西洋的审美和样式画;用中国的审美和办法拓;用现代的影像技术摄……如此三番五次,出入于开平,聚论于美院,国油版雕,不拘一格,最后共济一堂,用当代的艺术观念组合出展,这就叫“别开生面”!
此外,五教师各有自己之专长,各有自己之喜好,各有自己之趣味,其作品又联袂展出,“和”而不同,又“同”而有和,一箭双雕,使展览又多了一层新的意思。
在当代社会,一个艺术展览,不能总是“成”果的彰现,不能总是虚张声势的开幕,不能总是蓄意的拔高和不着边际的解读,这是一种低级趣味,甚至可称为“语言”或“学术”腐败。
一个艺术的事件和艺术展览的生成应该是“宽带”的,它能够产生有意义的过程,并能鼓励各色人等的参与,使艺术的行为与社会现实有所关联。当然,最后必然也会落实成为一个“成”果。但重过程,轻成果,并不以展示成果为唯一目的。这样的艺术和展览就可以超越个人化的沾沾自喜,把独乐乐变成众乐乐,把个别的审美趣味变成可交流的思想活动。
这就是“邀约碉楼”的策划本意。想来是所谓“当代艺术”的本意也不过如此,可惜在很大程度上被歪曲,被误导,以至于走火入魔,令人反感。
“邀约碉楼”来自田野,其写生、拓印、拍摄乃至喝酒、聊天、游走,都在其过程中转化成艺术和艺术的情怀,如此教学,如此创作,如此下乡,如此锻炼,如此活动,难道不具有所谓艺术的真正意义?
面对碉楼和碉楼文化,面对五教师的画和画的特征,都还有很多话要讲,但在此不能一一道来。其实,也不必一一道来。
谨向张福华、李喻军、杨小桦、陈舒舒、丁松坚,五位教授的画展致以衷心的祝贺!
2015年4月9日于退观斋